立即下载
创新实施“五课堂”建设 打造“双减”宁乡样本
2022-03-21 09:43:45 字号:

学生们在老师的指导下给豆苗施肥。李先强 摄

宁乡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李先强 陈熙 朱佳

“双减”政策出台后,我市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率先出台了《宁乡市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实施方案》,坚持“五育”并举,落实立德树人,开展了“小红花”思政课堂、“小健将”体育与健康课堂、“小才子”美育课堂、“小能手”创新探究实践课堂和“小帮手”劳动综合实践课堂的“五课堂”建设,全面提升课堂效益,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在“双减”的基础上实现“双提升”,以“五课堂”打造了“双减”的宁乡样本,得到中国教育部、《中国教育报》《湖南日报》等上级部门、上级媒体的推荐,得到上级领导的肯定。

建设“小红花”课堂,传承红色基因

“雷锋抓紧一切时间来学习,他把书装在挎包里,随身带在身边……”3月4日,明德蓝月谷学校“小红花”课堂,特邀原沈阳军区雷锋连第十五任指导员、湖南雷锋纪念馆研究员欧阳华初开展了“学雷锋”专题讲座,雷锋的生平事迹和精神内涵多次令师生动容,现场掌声不断。

“这里没有青山绿水,没有金银宝藏,可是在我们军人的眼里,这里是最美的地方,因为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境线,是我们用生命和鲜血誓死捍卫的地方……”3月16日,白马桥滨江小学的“小红花”课堂上,学生们集中观看了爱国主义电影《战狼》。据介绍,该校“小红花”课堂由“道德讲堂”“红色影院”等部分组成,将通过一系列教育让学生形成自信向上、诚实勇敢、担当守信、友爱宽容等良好品质。

据悉,我市各中小学校结合师资、场地、器材、地域及校外周边资源,以及刘少奇同志纪念馆、何叔衡故居、谢觉哉故居、青年毛泽东游学路线等红色资源,推进“小红花”思政课堂建设。打造宁乡“学党史、听党话、跟党走”的党史育人品牌,定期开展“争做新时代好队员”“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争做新时代好少年”“我们的节日”等系列主题活动,引导学生赓续红色血脉,让“小红花”的种子根植于学生的心灵沃土。

建设“小健将”课堂,锻炼强健体魄

在玉潭实验小学操场上可以看到,该校足球场绿草如茵、篮球场设备齐全,在“小健将”课堂上,教师正在指导孩子们足球、篮球的运球技巧,孩子们在运动中尽情挥洒汗水。

今年开学以来,白马桥街道金龙小学课间休息时,户外总能看到跳绳、踢毽子的学生。学生们不再“窝”在教室,运动的氛围十分浓厚。原来,该校推出了“一分钟跳绳”“一分钟踢毽子”“一分钟仰卧起坐”体育实践作业,每天“打卡”训练,评选班级“小健将”、校园“小健将”,激发学生对运动的兴趣。

据了解,我市开展“小健将”体育与健康课堂建设,探索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新模式,明确到2025年完成在校中小学生掌握2至3项体育技能的培育目标。各中小学校根据学校师资、场地、学生项目需求制定课后服务计划、标准等,严禁削减、挤占体育课后服务时间。

同时,将课后服务体育活动与体育教学内容有效衔接,定期开展不同形式的体育活动,打造每人一项目、每天一小时、每周一活动、每月一竞赛、每季一主题、每期一评比、每年一赛事的项目建设模式。分学段、分项目制定《宁乡市“小健将”学生体育与健康项目评价办法》,认定结果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建设“小才子”课堂,提升审美素养

每天下午四点半,紫金中学的紫韵戏曲社团传出一阵古典的锣鼓配乐声,40余名师生早已换好传统服饰,蓄势待发上演“一出好戏”。地道的宁乡话、创意十足的话本,师生结合本土特色改编的花鼓戏有了新式表达,传统民间技艺褪去陌生与老气,在学生的一腔一调中变得青春洋溢起来。

初二学生王荣龙是学校公认的戏曲“小才子”,在学校学习花鼓戏两年。“出演不同的戏、扮演不同的人,我总是能从角色中学到很多道理。”王荣龙说,“《刘海砍樵》里的刘海有毅力、有孝心;《张先生讨学钱》里讲到了人要不断学习……这些都是青少年应该学习和传承的优秀品质。”

“在紫金中学的课后服务中,类似于花鼓戏这样的社团一共开设了28个。”校长潘道正告诉记者,“双减”以来,“1+X”的课程模式让课后服务不再局限于作业辅导,体育、艺术、科创各类活动的开展,学生们有了期待的第八节课,学校也涌现了一批批“小才子”。

据介绍,我市开展“小才子”美育课堂建设,把美育纳入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规定每周开展才艺训练的时间不少于1课时,明确到2025年完成在校中小学生掌握1至2项艺术技能的培育目标。按照“我欣赏、我创造、我展示、我成功”的思路,丰富发展宁乡传统艺术项目,开设美术、剪纸、声乐、棋类、舞蹈等美育课堂,增设麻山锣鼓、宁乡花鼓、皮影、舞龙舞狮等特色美育课堂。坚持每年举办一次全校性艺术节,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展示平台。鼓励家长志愿者、退休教师等进校担任社团活动辅导老师。

建设“小能手”课堂,培养科创精神

“条形统计图的特点是什么?在生活中有哪些用处?根据你的观察设计出一幅漂亮美观的条形图手抄报吧。”走进东城小学,学校数学节跨学科设计作品展十分引人瞩目,这是该校“小能手”课堂的成果。

“这是学习条形统计图时,数学教研组设计的创意作业。”数学教研组组长赖雨乘向记者介绍,类似的还有数学日记、四宫格画、思维导图。创意作业以数学学科素养培养为主,调动学生美术、语文等学科的知识储备,体现学生个性化综合素质,让他们在有趣的探索实践中激发潜能。

“这个作业特别好玩,先画画,再写日记,我发现写作文一点也不难了。”五年级1701班学生陈佳栋印象最深刻的作业是“画日记”。对他而言,画画不仅有趣,还能帮他梳理写作思路。

目前,东城小学创意作业覆盖了语文、英语、数学、美术、劳动教育等多个学科,学校打破传统的笔头表达,落实教材中关于学科实践类、活动类要求,实现跨学科核心素养的能力培养。

据悉,我市开展“小能手”创新探究实践课堂建设,利用科技器材、通用技术等教学资源,结合学科特点和不同年龄阶段学生心理、生理特点,编写“小能手”创新探究实践课堂建设校本教材。加大科技活动实践基地和场所建设力度,常态化开展纸质模型、人工智能、创意编程、创客节等创新探究实践教育活动。积极拓展科技教育资源,依托各级工业园、科技展览馆等特色实践基地,培养学生工匠精神和创新能力。明确要求每周开展创新探究实践课时间不少于1课时,把学校科技教育实施情况纳入中小学督导体系。

建设“小帮手”课堂,增强动手能力

“快看,这边有茶树发新芽啦!”3月4日,春寒料峭,沩山乡九年制学校内的一处茶园里,108班40多名学生有条不紊地剪枝、施肥、处理杂草。这是学校的校内劳动实践基地,每周的“小帮手”课堂,都有学生来这里进行劳动体验。穿行在连片的茶园里,同学们难掩兴奋,钻进树丛观察,期待不久后的采茶活动。

“沩山是著名茶叶品牌‘沩山毛尖’的出产地,家门口的这片茶园就是最好的教育资源。”校长吴林川介绍,依托当地这一农业品牌,学校以茶文化为特色开发劳动实践课程,创设了校本教材《沩山茶韵》,开辟了6亩校内茶园和18.2亩校外育苗、采摘基地,有效开展种茶、采茶和小茶艺师等特色活动。“‘双减’以来,还增设茶文化课后服务兴趣班,培养专业的茶艺‘小能手’。春季采茶、制茶,秋季学茶史、茶艺,孩子们乐在其中。”

3月17日,在灰汤镇大同小学的“小帮手”课堂上,孩子们正在实践基地内为豆苗施肥。原来,该校在外租菜土建设了实践基地,劳动老师每周都会带领孩子前往实践基地开展实践活动。

据了解,我市开展“小帮手”劳动实践课堂建设,开发“劳动+”农业、工业、文化、生态体验等特色课堂,利用各级工业园、农业产业园、农耕文化园等积极拓展校外研学实践基地。结合家务劳动、乡村振兴、文明创建、文旅融合等工作,以多元多样的方式开展研学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建立健全评价机制,把学生参加劳动教育情况纳入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进一步强化学生劳动意识、提升劳动能力。

记者采访了解到,我市“五课堂”的课程内容并不固定,组织形式动态多样。各校根据实际挖掘特色,因地制宜为课堂加“料”,为服务扩容升级。

“宁乡高度重视‘双减’工作,市领导多次调研与座谈,最终确定创新实施‘五课堂’建设。”市教育局党委委员、副局长侯志宏介绍,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地落实,随着“五课堂”的建设,在大小校园里,在欢声笑语中,孩子们得到了更全面的发展,学习更认真、生活更自信、成长更健康。

来源:今日宁乡

编辑:卿雪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