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举旗人原宁乡县贺石桥公社茅栗岭大队党支部书记贺国清
2022-03-29 09:07:08 字号:



                                                         贺国清带领党员骨干改造低产冷浸田。



                                                                                  贺国清



                                                          贺国清带领党员骨干修水利挖山塘。



                                                        向各地参观者介绍养猪情况。

赞红

党的二十大今年即将召开,这是中国人民的大喜事,是党的政治生活中的大事件。什么样的人能当选为全国党代会的党代表,在宁乡有人当选吗?

中共中央组织部曾规定,党代会代表应是共产党员中的优秀分子。翻阅宁乡市档案馆党史记载,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宁乡曾经有一名普通党员有幸成为全国党代会的党代表,他就是原宁乡县贺石桥公社茅栗岭大队党支部书记贺国清。

1973年8月,中国共产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参加会议的仅有1249名党代表,代表全国2800多万党员,代表中有一位,便是来自湖南宁乡农村最基层的贺国清。4年后,1977年8月,贺国清再次当选为党代表,作为1500名党员代表的一员,赴京参加中国共产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一名普通的党员,一位平凡的基层党支部书记,两次当选为全国党代会的党代表,在宁乡县乃至当时益阳地区(当时宁乡为益阳管辖属地)是绝无仅有的。为什么能获此殊荣,是因为平凡的贺国清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他带领全村党员和村民艰苦奋斗,在推进农林牧副全面发展,为改变农村的“穷”面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事业中作出了不平凡的成绩。

贺国清,1928年出生,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8年担任原宁乡县贺石桥公社茅栗岭大队党支部书记。当时的茅栗岭大队有8个生产队,288户,1060人,1100亩水稻田,48个山岭,11条冲,是一个土地瘠薄、山穷水缺的地方。粮食年亩产不过300斤,遇到灾年颗粒无收,大部分农户外出讨米要饭,落下“茅栗岭128根讨米棍”的名声。解放后,国家每年拨返销粮及贷款救助,农户们才收起讨米棍。当地民谣谓:“茅栗岭湾拐十一冲,状如锅貌土地贫,四十八山癞子头,缺水少食代代穷。”

面对“一穷二白”的山村,贺国清在组建党支部班子时,就立下誓言,我们的责任就是要带领村民挖穷根、改面貌,走上社会主义富裕道。他告诫党支部一班人:这个事业会很艰苦,只有牢记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克己奉公,不畏艰难,得到群众的信任,才能实现目标。为此,他和党支部一班人锲而不舍、艰苦奋斗了几十年。

一、治理“冷浸田”,低产变丰田

农业是根本,茅栗岭村为丘陵山区,1100亩水田,有930多亩是鸭屎泥冷浸田,鸭屎泥又称“滂泥”,粘性很重,泥脚深,滂泥最深的田,牛都不能进去,犁耙全靠人工用锄头翻挖。有的田底常有冷水浸出,故称冷浸田。土深、泥温低,田秧插下去半个月还在发黄。这样的田一年只能种一季,即使村民精耕细作,产量还是提不高。村民摇头唱:“茅栗岭上十一冲,冲冲泥脚膝湾深,青夹鸭屎翻秋板,亩产难过三百斤。”

为改变这个状况,贺国清丘丘田察看,动脑筋细琢磨,根据低产田不同土质及状况制定改造方案。首先治理滂泥冷浸田。贺国清带领几个骨干村民扎在滂泥冷浸田里搞实验,他们在田中开圳,排开作泥,沉下石头,把冷浸水引出去,再筑上黄土,挑来菜土压上。当时条件差,改造冷浸田的工具只有箢箕、锄头和铁锹,劳动强度大,所以改造速度慢,贺国清身先士卒泡在冰冷的田里坚持又坚持,不间断的从秋天干到冬天,直到几丘田实验成功。众人感动而心服,全村跟着干起来。靠肩挑手搬,各队一丘一丘的田翻开改造,大伙没日没夜的苦干猛干,如此艰苦的劳作,用了六七年时间,硬是把九百多亩滂泥冷浸田改了过来。

还有些耕地分散在山冲里,地块小,形状不规则,难以耕种。贺国清又带领全队村民平整小丘田,或依地貌开垦出梯田,改造后的田土,部分插下双季稻,粮食亩产量逐年上升。到1969年,粮食亩产达到了800斤。

二、封山育林,“癞子头”变青山

在治理低产田的同时,贺国清还把目光放到育林上。茅栗岭村原有3600亩山地,分布在48个山岭,大部分是“和尚头,癞子腰”的光山秃岭,稀稀朗朗的几棵树,还要供村民煮茶饭烧柴。本来林木就不旺,过度用山,又导致山林破坏,形成“癞子山”“剥皮岭”。正是由于山地荒秃,水土流失严重,一遇大雨,山洪夹着泥沙,直泄而下,稻田被山石冲圧,山塘遭淤塞。而遇到天旱,水又蓄不住,稻田无水浇灌。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大队党支部决定在改造低产田的同时,植树育林、封山育林。

刚开始,这个决定受到部分村民的抵制。他们一是担心改造低产田劳动量很大,再要植树造林,劳力付出会更大。茅栗岭缺水,植树怕过不了育苗关。贺国清耐心地劝说:“山青才能水秀,才有良田,只要舍得流汗吃苦,一定能改造好,才会有好日子。茅栗岭不改掉穷貌,我贺国清生不歇手、死不瞑目。”贺国清说了这些话,又第一个带头上山挖坑种起树来。村民们说:“贺书记属牛的吧,一股子牛劲。”贺国清的宣传鼓动和自己带头苦干的行为,带动了党员,鼓足了村民的干劲,村民一起上了山。

烧茶煮饭需要上山取柴火,是部分村民抵制封山植树的第二个原因。大队党支部一方面向群众做过细的思想工作,一方面组织群众去20多里远的地方挖一些下脚煤解决生活之需。

大队党支部严格封山育林,并不蛮干。根据山地大小、远近情况,土质状况,按照“高山远山松梓杉,矮山近山油果茶,道路溪边棕桑桕,竹林深处是人家”的设想规划林木结构,合理分片栽种杉树、楠竹、棕树、油茶。

在土质贫瘠的“剥皮岭”上造林,树苗难以成活,就采取“挖大穴,挑菜土上山,一棵树苗十担土”的方法育苗。夏日,为让树苗能成活,贺国清和众人一担担挑水上山浇灌。

党员干部、男女老少齐上阵,每年秋收后翻田、冬天上山植树。风雪无惧,坚持不断。10年间,终于育林3000多亩,使48个山头全部绿化,汇成了一片上有用材林、中有经济林、下有再生林的郁郁葱葱一片林海,做到了用材、烧柴、食油三自给,根治了山土流失压农田的顽疾,促进了农业生产。

三、兴修水利,引水灌溉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茅栗岭大队的地势好似平地扑口锅,水源奇缺。靠天作田,作“天水田”,一直不能保产保收。1963年夏秋连续60几天没下雨,全大队架起24递水车,从五六里路远的地方引水灌田,还是杯水车薪,当年颗粒无收。缺水是茅栗岭大队村民的痛,也是压在贺国清心头的一块大石头。

有青山还要引来绿水。1967年,“挖山塘蓄水”,这是大队党支部继治理低产田、植树造林后,提出的建设新农村的第二个阶段的目标,又一次向全大队发出号召。有人嘲笑:“贺书记是有一出想一出。”有人叫苦:“又是翻田,又是种树,还要挖塘,那年才搞得成。”

贺国清说,只要有“愚公移山”的精神,没有做不成的事。一年搞不成,两年,两年搞不成,三年……只有改造彻底才能挖掉茅栗岭的穷根。大队党支部给大家鼓干劲,树信心。党员成立“党员先锋队”,冲在困难前面,专拣重活干。此时,贺国清已在长期治理冷浸田及植树造林的辛勤劳作中,患上了严重的风湿性关节炎,拖着红肿的双腿,他仍然带头劳作在挖塘修水利的工地上。党员的模范行动,激发了全村群众的积极性。挖塘修水利一个个生产队逐步推进,3年时间,全村共修建了36口山塘,由此全村全部顺利插下了双季稻。

1968年冬,在政府的支持下,茅栗岭又修建起一座小水库,引来黄材水库的水,全大队“靠天作田”的状况得到彻底改变。1971年,又是大旱,100多天没有下过透雨,如此大灾,因为有青山绿水、渠塘水利的保障,茅栗岭大旱之年获得大丰收,亩产过1000斤。

在连续10余年治理冷浸田、种树育林、兴修水利中,茅栗岭人在贺国清的带领下,冬去春来,顶酷暑、冒寒风,石硬土坚,没有他们的斗志坚。肩挑手搬,一锄一锹,改变穷山村的面貌,全大队还清国家贷款,不再要国家的“返销粮”, 还有余粮向国家交公粮,村民的精神面貌也发生了深刻变化。

四、发展养猪事业,再上新台阶

随着旱涝保收的农田面积逐年扩大,肥料不足成为粮食增产的主要障碍。若用化肥,成本高,还影响土质。党支部想到了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发展养猪事业。有几个生产队建起几十头猪的小型养猪场,肥料仍供不应求。

茅栗岭大队拟扩建养猪场,有人担心养猪会与人争食。贺国清提出:“建设新农村,不但要大干、苦干,还要巧干,先论证,再上马。”他组织43名社员在8个生产队搞了72个试验片,并请来县农科所技师指导,试验结果表明,猪粪增产的粮食比养猪消耗的粮食要多。为此,有关技师专家写成论文,得到国家商业部食品局大力推介,论文被收录在中国知网上。试验的结果振奋了人心,全村统一思想,各生产队扩建起百头养猪场。大队部还建起综合农场,一个年产生猪三四百头的大型养猪场。高标准猪舍的修建使养猪数量增多,做到了栏里积肥、栏下贮肥。在饲养中推广科学养猪,又降低了养猪成本。经过逐年扩建,到1976年,全村共建有猪场9个,全年养猪量达3400头。猪多,肥多,促进粮多。1976年,粮食产量上升到亩产1200多斤。茅栗岭大队呈现出粮丰、林茂、六畜旺的新局面,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入快车道。

五、农林牧副齐发展,促进精神文明建设

茅栗岭大队摆脱了困境,党支部着手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教育从娃娃抓起,为解决全队及周围大队孩子们上学难的问题,大队办起了小学到高中的九年制学校,学生人数达700多人。大队建起一个电影队,每周定期在大队部为村民放电影,还在贺石桥全公社范围内巡回免费送电影到大队,村民赞不绝口。大队还有宣传队及时传达、宣传党的政策,各项文化活动红红火火,丰富了乡村群众文化生活,精神文明建设上更上一个台阶。

农林牧副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在农林牧综合发展的基础上,同时又着手抓副业建设,以此壮大集体经济收入。茅栗岭大队建起合作医疗所、代销店,既增加了集体收入,又方便了村民生活。大队开辟了百亩茶园,办起砖瓦厂,增添拖拉机2台、推土机1台、农用汽车1台,这些机械的增添,加快了大队田土改造、房屋修建等基本建设,在大队到各生产队之间,修筑起多条毛公路。闲时各类机械外出运输,又增加了集体经济收入。大队还置办了各类农用机械108台,逐步实现耕种、运输、农副产品加工,以及猪饲料加工的机械化和半机械化。

村民甩掉了“穷”帽子,生活蒸蒸日上。贺国清又考虑怎样改变村民的居住条件,提高村民生活质量。他在规划修建居民新村,并结合新村建设推广“沼气池”。1976年,茅栗岭选定两个生产队试建起居民新村,沼气的运用减少了村民进山用柴,新村整齐洁净,面貌焕然一新,群众生活是“芝麻开花节节高”。当时还没有改革开放,茅栗岭开展多种经营,抓集体副业收入,以及建居民新村,这些举动实属冒尖创新,体现了贺国清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胆识。

经过近20年的艰苦奋斗,茅栗岭大队硬是凭着不怕吃苦、砥砺奋进的革命精神,改变了“一穷二白”的面貌。昔日荒山秃岭变成青山绿海;1977年粮食产量亩产达1300斤;每年贡献国家达标生猪1200多头,超过当时县政府提出的贡献国家“一人一猪”的标准。村民收入大幅提高,集体经济收入从零到发展壮大,共有集体积累69万元。农林牧副全面发展,茅栗岭高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旗帜走进全国先进行列。一时间,全国各地来参观学习“取经”的人员是络绎不绝。

六、一心为公,为民服务鞠躬尽瘁

贺国清担任茅栗岭大队党支部书记几十年,始终不忘初心,牢记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他一心为公,两袖清风,心中想着的是老百姓,唯独没有自己。

集体经济壮大了,大队拿出一部分经费,建立起“扶贫公益金”,专门用于帮助困难群众。村里的“五保户”,贺国清精心列表记在本子上,定期送粮送钱上门。有哪家是困难户,哪家遭遇病痛或意外导致贫困,大队党支部开会研究资助标准,拨款专项资助。除以“扶贫公益金”补助外,有些困难户还由大队免费提供猪苗,从根本上扶贫解困。

贺国清帮助他人,可他自己家也是困难户,却从不向集体伸手。他全身心扑在改变茅栗岭面貌、建设新农村的事业中,顾不上家,一家7口人,5个孩子年幼,妻子体弱要担当全部家务,没有壮劳动力,挣工分不多,他自己风湿严重,常年需要吃药,家庭经济因此拮据。党支部开会时其他干部一致决定,在“公益金”里补助贺国清家庭100元,贺国清在补助表中一笔划掉自己的名字,说把资金留给其他困难群众。

贺国清勤俭节约,乐于助人。他常年身上穿的是最便宜的粗布褂子,脚下一毛钱一双的草鞋,如此节俭,他还不忘帮助他人。1969年,宁乡县遭遇大洪灾,沩江边一带的居民受灾严重,贺国清得知后,火急火燎回家,硬要妻子把他自己及全家好一点的衣服捡出来,他折叠包好全捐给灾区,自己则穿上补丁摞补丁的衣服。

在他的影响下,党支部全体成员作风上不脱离群众,生活不搞特殊化,不利用职权动用队里的一草一木,做维护和发展集体经济的模范。

作为党支部带头人,贺国清实现了他当初立下的“改变山村穷面貌,为国家作贡献”的誓言。在奋斗中,他彰显了一名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民造福的政治担当,体现出了鞠躬尽瘁的奉献精神。贺国清当之无愧是共产党员中的优秀分子,连续两次当选为党代表,出席党的十大、十一大,这种荣誉是至高无上的,是党组织对茅栗岭艰苦奋斗精神的认可和褒奖。

1977年,贺国清还当选为湖南省第五届人大代表,1969年至1983年,贺国清连任宁乡县第四届、五届、六届、七届、八届、九届人大代表,县人大常委会委员,为宁乡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较大贡献。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贺国清跟上时代步伐,第一个组织贺石桥村民办起厂房,走向深圳,体现了共产党人在新时期的先锋模范作用。

可正当朝着振兴农村新目标奋斗、大展宏图之际,贺国清倒下了。几十年工作风里来雨里去,他的身体已严重透支,病情加重,过早离世。

贺国清走了,但他为茅栗岭留下了坚定信念、艰苦奋斗的精神财富。他的高风亮节,他的坦荡正气,令人钦仰,追思无尽。茅栗岭人怀念贺国清,尊称他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举旗人”。


来源:今日宁乡

编辑:卿雪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