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园牧歌农场首批合方鲫已长成,引来不少尝鲜客。 范婷 摄
□宁乡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范婷 易哲韬 钟轶 实习生 何晴昊
盛夏遇雨,凉风送爽,喜逢“鱼米”盛事。
7月19日,在美丽的沩水之滨——田园牧歌农场,中国工程院刘少军院士、柏连阳院士稻渔综合种养创新团队工作室揭牌暨湖南岳麓山种业创新中心宁乡市稻渔综合种养基地建设启动仪式举行。
简单而隆重的揭牌仪式过后,两位院士与省、长沙市领导一起,走进田园牧歌农场,欣赏“朵朵红莲浮绿水,枝枝菡萏藏方鲫”的美丽画卷,看当地农民在喜悦中收网、捧出一尾尾活蹦乱跳的新品合方鲫,赏味这即将更上层楼的鱼米之实。
宁乡人口众多、市域辽阔,是全国闻名的鱼米之乡。近年来,在省、长沙市的精心指导下,宁乡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立足资源优势,深入推进稻渔综合种养产业,着力提升农业绿色发展、科学发展、高质量发展水平。通过科学规划、布局优化和模式创新,全市发展稻渔综合种养面积4万余亩,亩均增收千元以上,初步构建了“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稳粮增鱼、粮鱼双赢”的良好格局。稻渔综合种养产业正在成为社会投资的热点和农民增收的亮点,而田园牧歌农场正是这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中的佼佼者。
田园牧歌农场成立于2011年,公司基地位于回龙铺镇金旺村。历经十年耕耘,田园牧歌农场已发展成为集生态农业、乡村旅游、会议接待、特色餐饮为主的大型综合性农场,致力于升级打造成为集产业强、效益优、环境美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通过“公司+农户”模式带动长沙地区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面积15000亩,通过技术推广、种苗服务、销售服务等方式,在湖南长沙、益阳、常德、娄底、郴州、永州等地区发展合作基地25个。先后获得国家、省、长沙市农业农村局全国农技推广(稻渔)示范基地、湖南省水产产业技术体系试验示范基地、湖南省水产绿色健康养殖技术推广示范基地、湖南省稻渔综合种养骨干基地等称号。
“湖南是有名的鱼米之乡,但在现实生活中,鱼和米很少真正结合在一起,而我们的稻渔综合种养,就是要把这鱼和米绑在一起、发展在一起,实现稻优、鱼优价更优!”刘少军院士表示,田园牧歌农场坐拥一千多亩优质连片稻田,地理位置、水源水质等方面得天独厚,已有稻渔综合种养的基础和经验,是稻渔综合种养创新团队工作室合作的首选。而合方鲫(亦名“荷欢鲫”)是湖南师范大学淡水鱼类发育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刘少军院士研究团队研制的具有多种优良性状鲫鱼,适合在池塘、稻田、藕田、湖泊等环境中生长,是一种生长速度快、营养价值高、肉质甜美、适应性广的优质鲫鱼,已获国家注册商标。
“我们从去年开始就进行这个合方鲫一号和合方鲫二号的饲养,合方鲫的生长速度很快,口感特别鲜嫩,所以我们认为它是非常适宜作为稻渔综合种养产业的一个品种。原本我们的优质稻鱼米每亩收入可达2000-3000元,加入合方鲫以后,每亩的综合产出可以达到5000~6000元这样的一个标准。”同样的土地收入翻番,最开心的莫过于农人,田园牧歌农场负责人喻超表示,稻渔综合种养产业模式,不但紧跟国家“稳定粮食生产,保障粮食安全”的战略步伐,坚定了“以渔增粮、渔粮互补”的发展思路,更实现了“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的产业目标。根据统计,发展稻渔综合种养产业的效益平均增了30%以上,稻田里的生物多样性增加了25%以上,农业投入品使用量减少了60%以上,真正实现了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两增一减”。
喻超表示,公司稻渔综合种养基地与刘少军院士、柏连阳院士团队展开科研合作,通过成立稻渔创新团队工作室,将重点攻关“双季稻+双季鱼”产业模式,实现稳粮提质增效,为长沙市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可推广、可复制、管长远的发展方案。
在刘少军院士带领下的淡水鱼类发育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全国唯一以“淡水鱼类”命名的国家重点实验室,目前已形成了一支系统开展鱼类杂交育种及健康养殖的高水平科研团队,结合国家渔业发展及湖南渔业千亿产业发展的需求,在鱼类遗传育种的理论-技术-产品方面,形成了有特色、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创建了一批源于远缘杂交的四倍体鱼和二倍体鱼可育品系和优质鱼类新品种。该实验室为岳麓山实验室建设重要组成单位,承担了牵头建设水产品种创制中心和水产产业服务中心的重任,将整合淡水鱼类发育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湖南岳麓山水产育种科技有限公司的相关力量,建设好岳麓山实验室、岳麓山水产种业创新中心,打造以“政府+大型企业+科研团队”的创新模式,形成“高地+基地+农户”的产业化模式,为我国水产种业振兴、乡村振兴贡献应有的力量。
来源:今日宁乡
编辑:卢杏
本文链接:https://wap.ningxiangnews.net/content/2022/07/20/115415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