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巷子花开处 李熟万家甜
2025-07-04 16:33:01 字号:

7月1日,阳光泼洒在巷子口镇的土地上,蝉鸣扯着嗓子宣告盛夏的主权,烈阳漫过黛色山尖,像一壶刚启封的米酒,醇厚得让人心头发烫。湖南巷子花开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巷子花开)的大门口,满载李子的农用车与三轮车蜿蜒成一道流动的乡村风景线。汗珠滚落在村民黝黑的臂膀上,洇湿的衣衫紧贴脊背,七八个身影在烈日下穿梭如织,脚步在水泥地上敲出“咚咚”的节奏,将一筐筐沉甸甸的紫红果子搬入车间。仓库内,堆积如山的包装箱是甜蜜的堡垒,十多名工人指尖翻飞,忙碌的韵律与窗外蝉鸣共振——巷子花开单日吞吐近两万斤李子的脉动,正强劲地叩击着这片土地的心房。

13494aef-5a35-4ef9-81b5-192c8798db24.jpg

巷子花开李子熟了。段华良 摄

硕果满枝,一颗李子的振兴路

循着果香深入金枫园村新河组的群山腹地,目之所及,李树如绿色的波涛覆盖了山峦。枝头沉甸甸缀满的奥德罗达李子,有的红得透亮,像小姑娘害羞时的脸蛋;有的紫中带黑,裹着层薄薄的白霜,仿佛沾了夜露的宝石。随手摘下一颗,齿尖轻破薄皮,甜汁混着微酸在舌尖炸开,清甜裹挟着微酸的汁液瞬间在口腔迸裂,唤醒味蕾深处久违的鲜活野趣。那股子清爽劲儿,能把夏日的燥热都冲散。

“您园子里大约还能摘下多少斤?”巷子花开总经理陈颖雯的声音在果园深处响起,她正在树荫下与种植大户仔细交流,阳光穿过树叶在她脸上投下斑驳的光影。指尖轻点箩筐中饱满的果实,语气温和却字字千钧,“品质和包装,必须守住这条线。巷子花开这块招牌,得靠大家的手,一遍遍用心擦亮,让它真正走出去,扎下根!”品牌意识,正随着这朴素的叮咛,如种子般悄然播撒在种植户的心田。话音刚落,就有村民扛着满筐李子从坡上下来,竹筐碰撞的声响惊飞了枝头的麻雀。

李园深处,刘枝树的身影在果树间晃动,他抹了把额头的汗,继续摘果,举起一颗红透的李子对着太阳照,“我这20多亩奥德罗达,今年能收4万多斤。”说起今年的收成,刘枝树眼角的笑纹里盛着感激:“原以为经济形势紧,这4万多斤李子差点烂在地里,多亏了陈董的‘大菜篮’托底,现在三分之二都销出去了,十多万元的收入攥在手里,心里踏实!”他摘一颗熟透的李子往嘴里塞,果汁顺着下巴流到衣襟上,“你尝尝?甜里带点酸,这是我们巷子口的味道。”对他而言,这十多万元不单是生计的保障,更是土地上生长出的踏实盼头。

这样的场景,在巷子口镇的每个角落上演。从农用车排队送货的早上,到包装车间亮到深夜的灯光;从果园里此起彼伏的谈笑声,到直播间里“3、2、1上链接”的吆喝声,一颗李子串起的,是无数家庭的生计,是整个镇子的脉动。

“去年巷子花开总销售破1200万元,助农销售就占了600多万元。今年势头更猛,1到5月销售额已超700万元。”巷子花开董事长陈基良站在浓密的绿荫下,目光掠过累累硕果,欣慰中沉淀着耕耘的重量。

花开有声,从1200万元到乡村新图景

“春种一粒粟,夏见万重浪。”陈基良总爱说这句诗。站在李子园的高处眺望,眼里的景象比诗里更动人:远处的研学基地传来孩子们的笑声,近处的包装车间利索的装箱声,山脚下的民宿飘出饭菜香,而那些曾经闲置的土地,如今都捧着饱满的果实——这是陈基良和乡亲们用汗水浇灌出的“万重浪”。

对刘枝树等果树种植大户的这份托底的底气,源于巷子花开在风雨中淬炼出的韧性与扎根泥土的深情。当经济寒流裹挟市场风浪,农文旅产业尤如浅滩行船,陈基良却笃信巷子花开要做那“顶风冒雨的竹”。翻开巷子花开的账本,数字会说话:2024年销售总额1200多万元,其中600多万元揣进了农户腰包;2025年刚过五月,销售额就冲破700万元,研学板块更是创下421万元的佳绩。但陈基良不爱说数字,他爱说那些藏在数字背后的故事——揣着精心打磨的研学方案,在客户的走廊里一等数小时;为对接有意向的相关客户,披星戴月赶长沙,兜里常备的降压药成了无声的见证。

这位年过六旬的董事长,裤脚常沾着泥,投了1700多万元进去,没领过一分工资。“图啥?”陈基良淡然一笑,“就图我们巷子口的名字,能比黄桃还甜,比李子还红。”

“农产品是‘娇性子’,黄桃熟了等不得,李子红了放不得。”陈基良常把这话挂在嘴边。“我们巷子花开就是个‘大菜篮’,把大家的货拢起来挑拣、包装、打品牌,才是稳妥的路。”

为了让果子卖得俏、卖得贵,巷子花开统一挑选、包装,打上“巷子花开”的标,做成礼盒成了抢手货。“就像‘忘不了’裤子,牌子硬了,价钱自然就上去了。”他的比喻里,藏着品牌建设的朴素逻辑。

坚持落地生根,便化为蓬勃的生机。在南轩文化园,孩子们正跟着老匠人学做豆腐。石磨转得慢悠悠,豆浆的香气混着笑声飘出老远。“这不是普通的磨豆腐,是研学课。”负责接待的姑娘骄傲地说,“我们将把状元故事编进教材,让孩子们一边磨豆浆,一边听古人读书的故事。”旁边的酒坊里更热闹,城里来的游客正学着踩曲,酒曲的清香里,藏着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密码。

网红建伢子的镜头对准了晒谷场,他举着手机吆喝:“家人们看过来,这霉豆腐是巷子口人用传统手艺做的,下饭得很!”屏幕上订单跳动,像一串串省略号,把深山里的味道连向了远方。据统计,光是散户业务,今年就带活了56万元收入,那些曾经藏在角落里的“土疙瘩”,如今成了城里人桌上的“香饽饽”。

南轩文化园的悠悠墨香、状元故里的千年文脉,乃至通用机场的现代气息,经由巷子花开的匠心编织,化为孩子们眼中活色生香的“宝藏”。当城里的少年在田埂间体验“汗滴禾下土”,在豆腐坊里推动沉重的石磨,在乡间酒坊细嗅谷物发酵的醇香,城乡之间的无形壁垒正在这沉浸的汗水中悄然消融。研学的意义,早已超越了营收数字,它是一条纽带,链接着城市的求知目光与乡村的深沉馈赠。

风拂新枝,花开不败的巷子口

七月的风穿过李子园,吹起陈基良鬓角的白发。他望着满山红果,像是在看一幅流动的画:上半年营收翻倍,研学板块闯出新天地,省级研学基地的牌子闪闪发亮。但他知道,这棵树还不够壮,得攥紧三个拳头:机制、销售、服务。

“下半年要让农家豆腐坊磨出更多研学课,乡村酒坊酿出更浓的体验课。”在陈基良的蓝图里,巷子口的未来像颗饱满的果实:枝头是文旅融合的风景,果肉是产业兴旺的甜蜜,果核里,是乡村振兴的种子。

巷子花开就像一棵果树,根须在“政府主导、企业参与、村民共建”的土壤里越扎越深,枝干在“资产入股有盼头、家门口就业有干头”的阳光里越长越壮。如今,枝头的“花”越开越艳:黄桃引来八方客,研学课成了“香饽饽”,连村里的老手艺都成了“金招牌”。

“泥土不会骗我们,你往地里多下一分力,它就多结一分果;汗水不会亏我们,你为家乡多流一滴汗,它就给你多添一分甜。”陈基良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或许不久的将来,这里会有更大的加工厂,能把李子酿成酒、制成酱;或许研学基地会迎来更多孩子,听状元故事,学农耕智慧;或许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会回到家乡,让巷子口的清晨,不止有李子的清香,还有青春的朝气。

此刻,清风穿过李子园,带着甜丝丝的气息,掠过“巷子花开”,像在轻声说:乡村振兴的路,从来不是独行。当政府的手、企业的手、村民的手紧紧握在一起,泥土里会长出希望,岁月里能酿出甘甜,而每一朵努力绽放的“巷子花开”,终将把振兴的画卷,铺展在这片深情的土地上。

巷子花开,开在泥土里,开在人心中,更开在乡村振兴的大道上。这花,是李子花,是黄桃花,更是老百姓脸上绽放的笑靥。


来源:今日宁乡

编辑:石宪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