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队队员们正在青山桥社区黄桃基地里采摘黄桃。
□宁乡市融媒体中心 记者 段华良 范婷
七月流火,青山桥镇的晨雾还未散尽,青山桥社区的黄桃基地已蒸腾起蓬勃的热气。7月30日,沿着蜿蜒的山坡小径向上,桃林如绿色的浪潮铺展至天际,饱满的黄桃压弯枝头,金黄的果皮裹着晨露,在阳光下泛出蜜糖般的光泽。林间穿梭的身影里,有挽着竹篮的村民,有提桶采摘的驻村干部,采摘、分拣、装箱的声响交织成曲——这不是普通的丰收图景,更是长沙市民政局派驻社区工作队用消费帮扶织就的“富民网”,是乡村振兴大幕上一抹鲜活的亮色。
枝头黄金愁销路,工作队架起“连心桥”
“你看这果子,个头比去年大一圈,甜度计测出来能到18度!”青山桥社区党总支书记胡小平捧着一颗黄桃,指腹摩挲着细密的绒毛,眼角的笑纹里盛着丰收的喜悦,却也藏着几分未散的愁绪。他抬手往山坡深处一划:“今年挂果特别好,一算下来有6万多斤。可果子长得好,我们心里却打鼓——这么多黄桃,光靠我们自己销售哪卖得完?”
这份担忧并非多余。青山桥社区的黄桃种植始于2018年,靠着山区昼夜温差大、土壤富硒的天然优势,果子以“甜、脆、香”闻名,但地处偏远、销路狭窄始终是瓶颈。往年总有部分黄桃因运不出去、卖不上价,烂在地里成了村民心口的疼。今年挂果量激增,胡小平急得几天没睡好,索性带着两委班子成员找到驻村工作队:“喻队长,这黄桃是我们社区的‘致富果’,可不能让它烂在手里啊!”
工作队队长喻海记得那天的场景:胡小平话音刚落,队员们就跟着往桃林跑。七月的太阳毒辣,没走几步汗就浸透了衣衫,可没人顾得上擦——他们蹲在桃树下数挂果量,掰开果子试口味,拉着种植户问采收期,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了三页纸。“当时就一个念头:群众的急难愁盼,就是我们的冲锋号。”喻海的声音带着沙哑,却透着斩钉截铁的坚定。
当天晚上,工作队的宿舍亮灯到深夜。队员们对着地图圈画运输路线,翻出通讯录联系销售渠道,最终把目光投向了“娘家人”——长沙市民政局。“我们连夜写了份情况报告,把黄桃的品质、产量、农户的困境一一说清,第二天一早就报了上去。”喻海回忆道,“没想到局里领导当天就回复了,说‘消费帮扶是最直接的惠民举措,必须全力以赴’。”
一场跨越城乡的“黄桃消费帮扶”就此展开。长沙市民政局迅速发出倡议,干部职工们接龙认购,从科室到直属单位,从领导干部到普通职员,订单像雪片般飞来。“有的同事一下子订了20箱,说要给老家的亲戚尝尝;有的直接把链接转发到家族群,帮着吆喝。”喻海的话里满是暖意,“大家说,这不是简单买水果,是帮老乡们把汗水变成实在的收入。”
烈日下的“搬运工”,把新鲜直送民心间
清晨五点的桃林,露水还凝在叶尖,喻海和队员们已经背着竹篓、提着大桶钻进了果树间。他熟练地踮脚、伸手,捏住黄桃底部轻轻一旋,果子便落进掌心,动作里带着种庄稼人的细致。“摘黄桃有讲究,不能拽,不然会伤着果蒂,影响存放。”他抹了把脸上的汗,汗珠砸在黄桃上,滚落成一颗晶莹的水珠。
这是工作队连续第3天“泡”在桃林里。为了保证市民收到最新鲜的黄桃,他们定下了“当天摘、当天送”的规矩:清晨采摘,上午分拣装箱,中午装车出发,傍晚就能送到长沙的单位和家庭。“最热的时候,柏油路能煎鸡蛋,车厢里像蒸笼。”喻海记得第一次送桃的情景,他们穿着被汗水浸透的衣服,守在货车旁核对订单,生怕送错一户。
3600多斤黄桃,就在这样的高温里完成了从“枝头”到“舌尖”的旅程。当最后一箱黄桃送抵长沙时,喻海的手机收到了胡小平发来的照片:几位种植户围着刚到账的销售款,笑得合不拢嘴,其中一位脱贫户的孙女,正举着黄桃对着镜头比耶。“那一刻觉得,所有的暴晒和奔波都值了。”喻海的眼眶有些湿润。
消费帮扶的暖流,不止在黄桃的运输线上涌动。工作队还琢磨着“借船出海”,对接电商平台开通助农直播间。
胡小平算了笔明白账:“今年通过消费帮扶,均价卖到了8块多,6万多斤黄桃算下来,村民近50万元的收入。更重要的是,大家看到了奔头——有工作队帮着找路子,种果树再也不是‘看天吃饭’了!”
从“解燃眉”到“谋长远”,绘就振兴新图景
黄桃的销路稳了,但工作队的脚步没停。在社区千手爱心大屋的走访记录本上,密密麻麻记着这样的细节:“张娭毑家的屋顶漏雨,需协调修缮”“留守儿童小宇喜欢画画,缺一套水彩笔”“脱贫户周大哥想扩大种植,缺技术指导”……这些看似琐碎的事,却是喻海和队员们每天的“必修课”。
“驻社区,不能只盯着‘眼前事’,更要盘算‘长远路’。”喻海常对队员们说。在解决黄桃销售难题后,工作队立刻启动了“三问三帮”行动:问农户需求、帮技术提升,问产业短板、帮资源对接,问发展瓶颈、帮规划落地。他们请来农业专家给种植户培训,手把手教疏花疏果、病虫害防治;联系设计院给桃林设计观光步道,打算发展“采摘游”。
消费帮扶的机制也在悄然升级。工作队联合长沙市民政局,制定了《消费帮扶长效清单》。“我们要让消费帮扶从‘一时兴起’变成‘常态机制’,让青山桥的好东西既能‘走出去’,更能‘卖得久’。”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说。
初秋的傍晚,青山桥社区的文化广场上热闹起来。孩子们围着工作队队员学画画,老人们坐在石凳上听政策宣讲,种植户们聚在一起讨论来年的种植计划。胡小平望着眼前的景象,感慨道:“工作队驻进来,带来的不只是黄桃的销路,更是一股子精气神——大家心里亮堂了,手脚也更勤了,这乡村振兴啊,就像这满山的黄桃,眼看着就要红起来、甜起来了!”
夕阳西下,桃林披上了一层金纱。喻海和队员们正忙着核对第二天的送货名单,汗水再次浸湿了衣衫,却映着晚霞的光,像一颗颗饱满的果实,沉甸甸地挂在青山桥的振兴枝头。从应急帮扶的“及时雨”,到产业培育的“催化剂”,再到乡村治理的“粘合剂”,长沙市民政局驻青山桥社区工作队用脚步丈量民情,用实干温暖民心,在消费帮扶的答卷上写下了生动注脚:乡村振兴的密码,藏在每一颗饱满的果实里,藏在每一双勤劳的手心里,更藏在那些扎根乡土、默默奉献的身影里。
这身影,是山间桃林里的忙碌,是农家院落里的牵挂,是城乡对接中的奔波,更是无数驻村干部共同的模样——他们用平凡的坚守,让乡村的每一分耕耘都有收获,让振兴的每一步前行都有力量。
来源:今日宁乡
编辑:陶醉
本文链接:https://wap.ningxiangnews.net/content/646942/96/151787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