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刘少奇同志纪念馆的文物修复实验室里,一盏台灯下,王鑫正手持镊子,将一张破损的旧报纸轻轻抚平。镊子尖与纸张接触的瞬间,时光仿佛在此刻慢了下来——那些泛黄纸页上的褶皱、残缺的字迹,正通过他的双手,一点点褪去岁月的“伤痕”,重新焕发生机。
王鑫正在对文物进行修复。孙新明 摄
2024年1月,怀着对红色历史的崇敬,王鑫踏入纪念馆,成为一名纸质文物修复师。从此,他的日常与“静默的历史”为伴:在静谧的工作室里,面对泛黄的文献、模糊的照片、脆弱的拓片,用指尖的温度守护红色记忆,在纸页的纹理间传承革命初心。他的工作围绕文物征集与管理、保护与修复、复制件制作三大板块展开,看似琐碎的每一步,都是在为历史“存档”,为精神“接力”。
溯本求源于时光碎片织历史经纬
文物是历史的“活化石”,更是革命精神的载体。对王鑫而言,文物征集与管理,就是从散落的“时光碎片”中,梳理历史脉络,织就完整的红色经纬。
入职不久,他便投身一项“浩大的工程”——整理刘少奇之子刘源捐赠的41419张照片。每一张照片都是一个时代的切片:有革命时期的烽火岁月,有建设年代的奋斗身影。王鑫和同事们像“档案侦探”般,小心翼翼地为照片分类、编号、录入信息,再用专业设备进行高精度扫描。当一张张实体照片转化为数字档案,不仅实现了永久保存,更让这些“沉睡”的历史有了被研究、被看见的可能。
一年多来,他参与征集60余件/套具有历史价值的藏品,让馆藏体系愈发丰富;面对浩如烟海的文物总账,他逐页筛查、逐条更新,累计修正信息超5000条、更新账目3000余条,用细致筑牢文物管理的“基石”;投身馆藏文物数字化工作,让红色资源在云端“活”起来;参与《尺素寸心:书信整理与研究》课题时,他被书信里的革命情怀打动。
妙手仁心为破损文物续岁月生命
“如果说管理是给文物‘建档立卡’,修复就是给文物‘治病救人’。”王鑫常这样形容自己的工作。纸质文物脆弱如蝶翼,一张纸的酸碱度、一道裂痕的走向,都需要精准判断,容不得半点马虎。
至今,他已独立完成10件/套藏品的“全流程救治”:从分析纸张材质、测定酸碱度,到制定“最小干预”修复方案,再到动手修补、验收归档,每一步都凝聚着匠心。修复古籍“郑风卷”时,他反复测试修复材料,确保修补处与原纸浑然一体;修复“1969年1月1日湖南日报”时,他逐字比对残缺字迹,让历史信息完整重现;面对拓片修复的特殊挑战,他查阅资料、反复试验,最终攻克技术难关。
为做好“前瞻性保护”,他提前参与2025年馆藏文物修复的检测与方案制定;为精进技艺,他赴四川泸州参加全国文物行业职业技能大赛,在纸张书画修复项目中与高手切磋,最终斩获三等奖——这份荣誉,是对他专业的肯定,更是纪念馆文保水平的见证。
复刻匠心以精仿之作为历史架桥
珍贵文物原件需“深居简出”,如何让观众走近历史?王鑫给出的答案是:制作高还原度仿制件,让“历史的替身”架起沟通的桥梁。
为“十二个春秋——馆藏刘少奇文物文献展”“艺韵——馆藏艺术珍品展”筹备时,他既要甄选展品,又要精准复刻:从还原纸张的泛黄程度,到匹配字迹的墨色浓淡,再到模拟文物的质感纹理,他用现代技术“克隆”历史细节,让观众在展览中触摸到真实的岁月痕迹。
回望一年多的修复时光,王鑫的双手已记不清抚平过多少褶皱、拼接过多少裂痕。这份工作,平凡在于日复一日的伏案坚守,在于毫厘之间的反复斟酌;不凡在于,他守护的是不可再生的历史遗产,传承的是跨越时空的红色初心。
台灯下,王鑫再次拿起镊子,目光落在眼前的旧文献上。指尖划过纸页,仿佛与历史对话。他说:“每修复一件文物,就是一次与革命先辈的精神共鸣。我愿做红色历史的‘守护者’,用一辈子的匠心,让纸页上的初心永远鲜活。”
来源:今日宁乡
编辑:石宪
本文链接:https://wap.ningxiangnews.net/content/646943/51/152889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