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名相硕儒两父子
2025-03-26 08:00:00 字号:

葬在大沩山下龙塘山坳里的张浚,据载是汉代张良的34世嗣孙,字德远,号紫岩,原籍西蜀绵竹(今四川省绵竹市)人,生于绍圣元年(1094)四月十四日,政和八年(1118)进士及第。他辅佐过南宋高宗、孝宗两代皇帝。史书称他“四岁而孤,行直视,无狂言,识者知为大器”。他任知枢密院事(即枢密院知事。枢密院,为中央管理军事机密及边防事务的机构)时,正金兵南侵。他在朝堂上力主抗金,并亲自挂帅上阵。绍兴五年(1135)担任宰相,统帅岳飞、韩世忠等名将抗金卫国。他运筹帷幄,用兵如神,有张良辅佐汉高祖之遗风,常大败金兵。宋史上评价他道:“时论以浚之忠,大类汉诸葛亮。”绍兴七年(1137),因奸臣陷害,朝廷昏庸,张浚被贬永州。《宋史》记载:“浚去国几二十载,天下士无不肖,莫不倾心慕之,武夫健将,言浚者必咨嗟叹息。至儿童妇女,亦知有张都督也。金人惮浚,每使必问浚安在?唯恐其复用。”

绍兴三十一年(1161),张浚被重新启用,封魏国公。兴隆元年(1163)出兵破金,因当局干扰,指挥难于统一,以致战事相继失利。第二年,张浚罹患重病,以致不起,弥留之际,仍念念不忘报国,遗言给儿子道:“吾尝相国,不能复中原雪祖宗之耻,即死不当葬先人墓左。”张浚死后,儿子张栻没有将父亲葬回四川绵竹,而是葬来了宁乡沩山南麓的罗带山下龙塘山坳。

张浚抗金报国,高尚的爱国精神和崇高气节,潜移默化,影响着后人。他对子孙也要求十分严格,教育儿子要勤读圣贤之书,时刻廉洁奉公,起居俭朴,不能半点松懈。儿子张栻幼年始师事理学家胡宏,刻苦学习,得所传理学,与当时著名学者朱熹、吕祖谦齐名,时人并称“东南三贤”。张栻年轻时曾为其父参赞军务,累官至吏部侍郎、右文殿修撰。宋乾道年间(1165-1172)先后在岳麓书院、城南书院讲学多年,力主“明理居敬”,继承和发扬了理学精神,成为湖湘文化成熟阶段的杰出代表。

张栻字敬夫,自号南轩,世称“南轩先生”。宋淳熙七年(1180)48岁而卒,留下了等身著述,对后世影响深远。至今人们还记得,他作于宁乡境内的《过长桥》(长桥即今横市,旧为长桥铺,曾为古新阳县治)。诗曰:“西风吹短发,复此过长桥。木落波空阔,亭孤影动摇。徘徊念今昔,领略到渔樵。矫首山中隐,凭谁为一招。”

张栻死后亦葬于龙塘陪侍父侧,故此地被后人称作官山。张氏父子去世后,其族人来宁乡守护墓庐,遂在宁乡繁衍子孙,成为宁乡张氏之重要一支。张氏父子的子嗣们一直以先祖的道德风范传示族人,也以先祖故事引为骄傲,垂范千秋。

来源:今日宁乡

编辑:陶醉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